◆中國環境報訊 記者劉曉星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對外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
此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達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國地表水優良(Ⅰ類-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從2017年的67.9%提高到71%,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從8.3%下降到6.7%,降低1.6個百分點。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態勢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路子。
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高耗低效高污染產業的過濾器、優化營商環境的凈化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生態環境保護讓GDP的“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越來越高。
制定完善政策措施,為高質量發展發揮過濾器、凈化器、助推器作用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高質量發展實現不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同樣很關鍵。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相繼作出了一系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文件。
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領域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通過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一場場戰役相繼打響,一個個保障機制相繼建立,一個個方案相繼實施:
打贏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七大標志性戰役及四大專項行動相繼啟動,在推動地方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優化了產業布局,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激勵政策的出臺,有效調動各地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堅定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禁止環?!耙坏肚小惫ぷ饕庖姟贰蛾P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發布,推進了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拓展了投資空間,營造了良好的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文件的出臺,加快推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有效拉動了投資和消費,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嚴格環境準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過濾器和凈化器的作用。
——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的編制。目前,19?。▍^市)基本建立了由分管省(區市)領導牽頭的“三線一單”協調機制。力爭在2020年前,“三線一單”編制全面完成并實施應用。
——全面推進開展區域環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實施方案》發布實施。相關部門首次聯合地方政府,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出臺了關于促進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
——推進流域綜合規劃環評。通過7項流域規劃環評,取消或暫緩干支流76個水利水電工程;將多段干流和超過22條支流納入棲息地保護;推動將梯級補建過魚設施、增殖放流站,保障河湖連通以及重要斷面生態流量等要求納入了相關規劃。
——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產業園區跟蹤評價,主動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戰略要求。
——深入推進專項規劃環評。在港口規劃環評中,優化港口岸線利用、港區布局和開發時序;在煤炭礦區規劃環評中,通過5項煤炭礦區規劃環評,避讓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暫緩25個煤炭井田開發,調減煤炭規劃產能1.1億噸。
——嚴格重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
對“以新帶老”措施尚不可行、未與區域環境質量改善要求掛鉤的重大煤化工項目,依法依規不予受理,兩個重大煤化工項目被拒絕;
對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機制要求落實不到位的,堅決不予審批,9個共涉及投資1300多億元的項目被拒;
對審批中發現的“未批先建”項目,要求地方嚴格依法處罰。某機場項目實際罰款2000萬元,并將相關違法線索移交國資委追究項目負責人責任;
對建設規模大,環境影響和環境風險復雜的項目,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實行倍量削減。
生態環境領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方面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
在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3個環保服務窗口不見了,顯得有點“冷清”。這一變化來自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
“這場改革幫企業減輕了負擔,讓我們感受到營商環境的優化。”融僑地產開發部陳珠玉告訴記者,以前新上項目,從編制環評到審批,前后起碼耗時兩個月以上。現在改為網上備案,不到半小時就能辦完,又省時又省錢。”陳珠玉說。
從兩個月到半小時,這種改變就連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都為之點贊。
不久前,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為改革而培訓》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從去年的第78位躍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了32位,首次進入世界前50。
而在郝福滿看來,中國能夠進入營商環境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中小企業改善營商環境實施的改革數量創下了新的紀錄,位居東亞太平洋地區之首。
這僅僅是生態環境領域在環評審批方面大刀闊斧推進“放管服”改革的一個縮影。
從環評機構脫鉤、審批權下放到環評備案、分類降級、環評機構資質取消,其核心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做“減法”。
最大幅度簡政放權。環評涉及的5項行政許可,目前已經依法取消了部門預審、試生產審批、竣工驗收許可、環評機構資質管理4項,僅保留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項。除跨省、跨流域建設項目,部分新建規模化石、化工等污染物排放量較大項目由生態環境部審批外,絕大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都下放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
最大限度減少環評審批。將登記表由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2018年全國審批項目環評21.6萬個,超過80%的項目環評無需審批。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降低34項環評編制類別。
最大程度壓縮審批時間。對合法合規、滿足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重大民生、基礎設施、重點產業布局等項目環評的審批時間,已較法定審批時限壓縮近50%。登記表備案由過去的10天壓縮到現在只需10分鐘。
最嚴格措施保證環評質量。2018年,生態環境部共復核了31個?。▍^、市)審批的535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這種監督將變得“常態化”。
生態環境部向寧夏等四省區移送環評機構問題線索,加之此前多批次的對相關環評編制機構及人員給予的行政處理,釋放的是嚴管信號。
最大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全國環評審批聯網信息系統,實現 “不見面”審批。
浙江省推動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蘇省推行“不見面審批”等,這些地區的先行先試都以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改革成效如何,企業的體驗最為真切,評價也最具說服力。
河北邢臺納科諾爾精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建新自稱是“兩不見面”改革的受益者。他介紹說,現在企業建設中遇到環評審批、備案等手續,不見面都能得到快速辦理。
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生態環境部門紛紛當起了企業發展快車道的筑路人、護路人。
污染防治攻堅,為高質量發展帶來先機
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塊硬骨頭接著一塊硬骨頭啃。
一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分兩批對20個?。▍^)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推動解決7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并針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督察。
一年來,生態環境部先后打響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壓茬式監督、“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戰役。
在一次次治污攻堅中,嚴格的環境執法不僅僅是推動問題解決的利器,也是通過分類施策來實現精準幫扶的過程。天津市王口鎮是華北地區有名的炒貨生產集散地,曾有炒貨企業140余家,其中有136家炒貨企業被列入了“散亂污”企業名單。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表示,天津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不搞“一律關?!?,而是根據企業具體情況,采取關停取締、原地提升、入園改造分類等措施。
目前,王口鎮有90家炒貨企業完成改造提升并全部復產,46家不具備改造提升條件的被關停取締。
在一次次治污攻堅中,嚴格的環境執法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也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負責人環境意識逐漸轉變的過程。
2018年12月,杭州中達醫藥包裝有限公司張德光將一面印有“嚴格執法熱情服務”字樣的錦旗送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環保所。在張德光看來,正是環境執法讓他深刻意識到,環保不僅是投入,更可以轉化為收益和競爭優勢。
一場場的治污攻堅戰役,嚴格的環境執法,讓政府真正找準治污攻堅與高質量發展互促互利的發力點。
僅僅周末兩天,廣州市唯品同創匯互聯網時尚生態創意產業園里先后“接待”兩百多批次“網紅”前來“打卡”。
曾是火災頻發、隱患重重的“散亂污”園區——廣州海珠區東風經濟聯社工業園正悄然變身成生機勃勃的互聯網時尚生態創意產業園。這場華麗蝶變,不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更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載體支撐。
借力治污攻堅,才能贏得高質量發展的先機。在粗放增長上做“減法”,在發展質量上做“加法”,既體現在生態環境改善上,也體現在經濟結構優化上。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這一結論給予數據支撐: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增長7.6%,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1%。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長點、美麗中國的發力點,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與環保協同共進”的圖景正在徐徐展開……